【文化园地】清代漠河史话

admin2025-06-27 07:36:442120

漠口

位于元宝山以北,俄伊格纳斯依诺村对面黑龙江右岸漠河的漠口,从1887年至1912年这25年时间,官督商办的漠河金矿先后在漠口建码头,设分局、盘查局、护矿营等漠口主要机构,协调配合防营和总卡伦完成抵御强邻恶邦入侵、防止沙俄越界盗采黄金的军事任务。同时,因金而兴的漠口,船来舟往,车水马龙,商贾云集,人声鼎沸,成为黑龙江上游最繁华的水陆交通要冲和边防重地。

码头与航运

为了给金矿运送生产生活物资和往来人员,李金镛在明知大清国航运能力远达不到黑龙江上游的情况下,还是想借助俄船力量,加速金矿发展,为此,特意建了漠口码头。

地处漠口的漠口码头,是大清国最北的码头。护岸堤坝是用直径30厘米粗的剥皮落叶松原木打的桩,把桩与桩用横梁连上,桩间空隙用原木一个挨一个排满,再用钢筋把原木上下分别缠绕,固定牢固。木桩的前面,井然有序地堆砌装满石头的钢筋笼子,十分坚固。

沿江长约100米的码头沿,建有两个陇船的梯口。为运送货物方便,江岸立陡的土崖被开辟出两处可供马车通行的上下通道,提升码头货物的吞吐能力。

码头上游有三处人工建造的拦水坝,是把装满大石头的钢筋笼子一个个连接起来,从江边依次向江心呈“品”字形排列,延伸有百米之远。 面向码头的一侧,是粗大木刻楞打桩而成,迎水的一面,是一层压一层摆放整齐的石头。三道坝牢固矗立,像联手的巨人,成为码头的屏障,确保水深平稳和船舶停靠的安全。

落后无能的大清国对黑龙江上游的航运权鞭长莫及,让觊觎已久的沙俄有了可乘之机。

沙俄想垄断中国黑龙江上游的航运权梦寐以久,于1871年设黑龙江汽船公司,该公司成立之初,受俄国政府持续保护20年,出有股本70万卢布,社债120万卢布,沙俄政府年补助30万卢布,有汽船及货船66艘,该公司每年至少盈利40余万卢布。看到有利可图,沙俄政府于1895年肆无忌惮又成立黑龙江商船公司,股本200万卢布,沙俄政府年补贴25万卢布,黑龙江商船公司船舶数量也是66艘。这两公司名义上是私人股份有限公司,但实际是受沙俄政府掌管和控制的,从沙俄政府投资和给予的补贴就可想而知。在运输线路上,黑龙江商船公司除黑龙江、乌苏里江航线外,还侵犯中国的内河松花江。而黑龙江汽船公司,在黑龙江中下游偷运木材和农副产品,获得暴利。多年来,这两家公司为沙俄攫取黑龙江航运权立下汗马功劳。

在黑龙江上游,沙俄通过移民,在左岸密布设置村屯,每个村屯都有停船的码头,巩固其侵略成果。特别是黑龙江上游漠河地区,中俄两岸有人居住的地方,俄方在俄的一边建了6个码头,即斯大辽克村(额尔古纳河口对岸)、博格罗夫村(洛古河卡对岸)、马扎兰村(纳钦哈达卡伦对岸)、伊格纳斯依诺村(漠口对岸)等,中国人乘船或运送物资,需到俄方码头上船。1889年,李金镛派宋小濂在漠口督建码头,码头建成后,俄方船只也在中方漠口码头停靠,为金矿运送人员和采金设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俄黑龙江汽船公司和商船公司,在黑龙江上游漠河地区航行的主要客货轮船有28.4米长、总吨位30吨、载客48人的船一艘,30马力、时速20公里、40客位的船一艘,20和40马力客货船各一艘。以燃烧木材为动力的这些船,优点是机器动力船,比较先进。不足是船体积和重量大(贮存燃料木材就占船体空间五分之一),而且往返途中要补给燃料,航速慢。从俄布拉戈维申斯克(黑河对面)到伊格纳斯依诺村(漠口对面)1400里,逆水而行需11至13天,顺水而行需4到6天。1888年以后,俄改换了马力和吨位大的客货轮船,速度提升了一倍。黑龙江上游江面狭窄,不同季节江水深浅不均更突显,旱季易搁浅,全年丰水期能航行仅90多天,漠河金矿生产生活的大宗物资都要在这时期运到漠口。这期间每艘船仅能往返5至6次,所以,金矿秋季抢运货物压力很大,经常无故被沙俄船运公司刁难、勒索,多花了不少冤枉钱。

俄客货轮船既能载客,又能运货,对于漠河金矿来说,是最实用的船型。这种船以运送旅客为主,构造上在甲板上设有客室,在甲板下设有船舱,船舱中可装载一定数量的货物,当时沿岸人口稀少,乘船多是金矿往来人员。南方乘船的人,多为金矿管理人员;北方淘金汉较多。客船票分头等、一等、二等、三等共四个等级。头等舱客票9个卢布(每两银子约等于2至3个卢布),二等舱6个卢布,三等舱4.5个卢布,四等舱4个卢布。乘客每人可带行李2普特(每普特等于16.38公斤),持半票孩童可带1普特行李,头等舱可带行李2.5普特。

乘客托运物资或行李超重部分按货运价格收费,规定以普特为计量单位(按整数算,1.05普特,按2普特重量收费)。货物分头等品,一等品,二等品,三等品共四等,每等货物规定品种,从最低等到头等货物,每等价格按递增50%的标准收费。1871年到1887年俄客货船在漠口地区航运是亏损的,俄这两家公司在这条航线盈不盈利无所谓,不重要,沙俄政府主要是在黑龙江上游宣誓航运权,在左岸彰显主权。从1888年到1900年这段时间,随着金矿的繁荣昌盛,俄航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大清国的爱国人士,始终要收回黑龙江的航运权,但因国运不济,经济衰落,当时没有成功。金矿初建,李金镛从长远考虑,为不受沙俄限制,自己造了两条舢板船,一条龙船,并购买了沙俄淘汰的20条船(优良的船俄不外售),这些船速度慢,动力小,只能在漠口,洛古河和奇乾河金矿之间江上运送人员和物资,解决不了金矿运输的根本问题。

分局

漠口地处黑龙江右岸,南北长四里多,东西三道街。坐落在这里的漠口分局,也叫漠口转运局,是漠河金矿开办后成立的,负责漠口地区的行政管理和协调驻军等事宜。主要任务是组织人员装卸运到码头的物资,接待前来金矿的员司、矿工;保证沙金在漠口上船前的安全及员司、矿工的出行。并负责物资的储存、保管、分配和把一些急用物资运送到金矿。

负责管理漠口地区的漠口分局,建立了贮存物资的货房、贮存工具的库房、药房、防营基地、护矿营驻地、员司和杂役住房,虽然做了充分准备,但刚起步也有“五难”。

一是招工难。漠矿初期,计划招矿工500人,实际只招到200多人,金矿尚且如此,漠口所招的杂役更是寥寥无几。原因是每个来这里的人,都想实现自己的淘金梦;淘金的金帮是一伙的,不愿被拆开。由于人员少,导致船上物资没人卸,金厂急需物资送不到。在这种情况下,漠口分局刘虞卿委员,不得不协调防营官兵承担这项任务,防营官兵还得帮漠口分局盖房子、拉木头、烧炉子等,没有休息时间,一人顶好几个人,疲惫不堪!即使金矿增加了银两补助,防营官兵也不情愿多付出。直到1891年,才稍有好转。

二是过冬难。北极漠河孤悬绝塞,令人饱受寒冷之苦,从9月份至第二年4月,每年8个月的冰雪期。进入数九寒冬,零下四五十度的天气是经常事。江风凛冽刺骨,像柳条抽在脸上,疼得直打哆嗦!此时,狂风卷着雪粒,呼啸着、肆虐着,刮得天昏地暗,这种自然现象当地人叫“满天飞雪”。嘎嘎冷的天气是进入三九、四九天,清晨肉眼能见度不足10米,漫天白雾,这种自然现象学名叫冰雾,俗称“大烟炮”。漠口地区每年冬天冻伤几十人,冻死也得四五人。如果这季节人们把水扬出去,在水落地前就形成冰雾。现在漠河旅游为展现地方特色冷资源,上千人用容器装热水向空中成弧状泼洒,热水遇冷空气产生巨大温差,水蒸气迅速结成冰晶,形成美丽壮观的冰雾圈,这就是游客喜欢互动的“泼水成冰”活动。

漠口分局伐树主要用斧子或大肚子锯。斧子效率低,每天每人伐两棵树,砍成1米长的烧柴很费劲;大肚子锯长一米五,2人站着操作,一天放5至6棵树,锯成烧柴,起早贪黑,超负荷劳作,也很吃力。用马在深山老林里拉木段,一天运不了几趟,就累得人困马乏,拉的烧材勉强供当日取暖。

漠口地区房子是木刻楞结构,木头与木头叠加而成,在上下木头之间垫上苔藓,都说冬暖夏凉,实际到了最冷的冬至,这房子抵御不了冬天的严寒,四处透风,脸盆和水桶里的水都结了冰,晚上穿着棉衣棉袄睡觉,每天24小时不停地烧炉子,后半夜屋里还是冷得要命。

由于极端恶劣的环境,漠口地区因寒湿患病的人很多,轻者关节炎、肩周炎、鼻炎;重者患心脏病、痨病(肺结核)、肾病。有些人在冬季卧床不起,有些人没熬到开春就撒手而去。据袁大化《漠矿录》记载,漠口从开矿到1893年的4年间,因寒邪湿毒瘴气患疾病死的百余人。

三是储存难。漠河矿务总局为改善员司矿工生活,于1890年11月,让买办王茂福用沙金购买牛羊肉2000普特,65520斤,每普特花3吊500文钱,冬季分四次从江道用俄爬犁运到漠口,第一次运到12000斤。这些牛羊肉在漠口分局仓库里被老鼠啃、紫貂咬、山猫吃,没几天被糟蹋得不能食用。夏天客货船从瑷珲运来的豆油,装油的木桶被老鼠嗑漏,油淌一地;衣服、被褥等棉制品让老鼠嚼碎絮窝;冰冻前在江边叉的江鲤鱼、细鳞鱼、哲罗鱼被黄皮子、狐狸整条叼走。一时,防不胜防,漠口分局肉类保存困难重重。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漠口养了很多猫和狗,猫抓老鼠,狗把黄皮子狐狸撵跑,食品和物资暂时得到了保护。

在这之后,漠口冬天用雪把鱼、肉类等食物埋起来,在雪的上面浇上水,冻成冰,用时用镐在边上刨开取出,用多少,取多少,然后再封好。漠口人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出了冬季储存肉类食物的有效方法。夏季漠口储存鱼、肉、菜有独到之处,他们在冬季把挖四五米深的菜窖里面,放些冰块,在窖口固定一个5米多长的木杆子,杆子前端用绳拴个筐,杆子后端绑块石头,利用杠杆原理,往窖里放鱼、肉、菜时,把杆子前头顺下去,下到窖里的人把菜放好。取菜时,把窖里的菜装入筐中,再将杆子前头撅起,菜就上来了。由于窖深,空气不流通,长时间冰不化,夏天再热,窖底周围温度也是零下,像天然的冰箱,里面的鱼肉菜不会腐烂,还保鲜。

四是运输难。漠口分局是物资储存中心和转运中心。通往各金厂的道路崎岖蹒跚,沟壑纵横,山路十八湾,湾湾有艰险,近的七八十里,远的几百里。每次往金厂运送物资既是与恶劣自然环境的较量,也是对耐力和身心的考验。

1890年12月,漠口分局委员李宝仁派粮台收发司事戈瑞斋为奇乾河金厂送物资。在过河时,马爬犁压碎冰面,掉进齐腰深的河里。戈瑞斋和赶爬犁的王德明把刚被水泡的米面一袋袋扛到岸上,又把马爬犁从水里拖出来,等他们赶到奇乾河金厂时,身体虚弱、经不起折腾的戈瑞斋浑身抖个不停。这时,只见他的双腿双脚冻得发白、冰冷僵硬,奇乾河金厂李司事用雪搓一个多小时,戈瑞斋腿脚才有了温度,保住了下肢(冬天,东北用凉水缓冻梨就是这个道理)。黑龙江上游的人冻伤后,都用这种方法治疗,代代相传,人人皆知。

1892年立秋后,漠口分局粮台收发司事王席珍给洛古河金矿送物资往回返,遇上风雪交加的天气,王席珍从上到下湿透了,打喷嚏、恶心、呕吐、发烧患了病,经老金沟郎中刘廷墉诊断为患臭翻病(攻心病)。于是,刘郎中把王席珍前胸后背用刀划了十字花,用针把肛门周围血泡挑破,放血后拔火罐,火罐拔出的血是黑紫色的。没几天,王席珍的病就痊愈了!漠口因寒冷受凉患臭翻病的人很多,治疗不及时,急火攻心就会丧命。

1889年6月,漠矿产金量增多,各金厂物资消耗量大, 袁大化派漠口分局巡检华金鳌到金厂去清查库存物资,清查重点是各把头有没有领到货物不用丢弃的;有没有损坏采金设备的,当马车从马扎兰沟金矿点返回的路上,看到与马车相向而行的一头大熊,领着两只小熊往这边走。这时,马惊恐嘶叫,车上的人也害怕起来。华金鳌听鄂伦春人讲:“遇到熊,不要跑,要镇静”。车上4个人在华金鳌的安排下,急忙下了车,其中1人拽住马缰绳,把马车180度转弯,让马的屁股朝着熊,减少马的惊恐。另外3人手里分别拿着斧子、鞭子和木棒与黑熊对峙, 大熊领着小熊在距华金鳌他们30多米远的地方站立起来,向这边张望一会,吼了几声钻进树林没影了。

五是吃菜难。漠口距瑷珲1500里,蔬菜运输成本比买菜贵好几倍,而且运到金矿菜烂了。金矿的人长期吃不到绿色蔬菜,缺乏维生素,只能喝海带和黄豆汤,长期不食绿色蔬菜,很多人患牙龈溃烂、腿肿、眼疾病,解决吃菜难的问题迫在眉睫。1889年春,金矿督办李金镛选择在三面环山、背靠黑龙江、具有盆地小气候的漠口开荒,种有白菜,土豆,萝卜、铃铛麦,夏季田野生机盎然,秋季喜获丰收,员司、矿丁终于吃到一些新鲜蔬菜。

1892年4月,金矿督办袁大化规定,种地的发给全部种子,耕种10垧地以上,奖励一头牛、一张犁,允许长期在此耕种,并发执照。因农作物价格高,不愁销售,一些有耕种经验的矿丁从采金转到务农,掀起垦荒种地的高潮。漠口种地158亩,洛古河种地200亩,黑龙江源头种地200亩,额尔古纳河口种地170亩,品种有黄萝卜、红萝卜、绿萝卜、豌豆、荞麦、小麦、铃铛麦、大头菜、白菜和土豆,其中白菜、土豆亩产1500斤以上,漠河金矿蔬菜得到部分供给,特别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漠口,整个冬季蔬菜都有保障。

随着漠口的繁荣昌盛,日本人以开澡堂子名义,租了一座木屋,在“高寒禁区”做起青楼生意。起初有两个日本妓女,一胖一瘦。瘦的叫石头,长相一般,能说会道,很讨男人喜欢。胖的叫榔头,美色胜过石头,汉话水平一般,与人沟通困难,因美色迷人,欣赏她的男人也很多。随着妓女的增多,这里的皮肉生意越来越火,淘金汉有了娱乐潇洒的场所。

漠口俄文翻译韦肇康是一位风流雅士,他从俄阿穆尔省纳回一个叫阿育桑的妓女,每次宋小濂到漠口,阿育桑都献上几首歌,歌声委婉,清脆甜美温馨,听者陶醉,耐人回味,韦肇康则应和鼓掌跳舞,给孤独寂寞的北极生活带来欢乐,这可能就是万顷白雪中的一点红吧!

商贸

1890年春,随着沙金开工生产,矿丁的增多,矿务初见成效,“兴利实边”的政策逐步得到落实。李金镛在漠口分局北面,江岸一带,划定区域,大开商禁,允许商人在此建铺开店经营。

随后,大批商人从吉林、卜奎(齐齐哈尔)、墨尔根(嫩江)、瑷珲、伊格纳斯依诺等地接踵而来,涌入漠口,建造房屋货柜,运来货物,仅数月时间,漠口已成为热闹的市井。

“利之所在,人必争趋”。到1891年,饭铺、杂货铺应有尽有。卖烟酒、卖粮食、卖糖、卖衣服、卖杂物、卖淘金工具和卖农用工具等物资一应俱全。掘地而起的商肆店铺星罗棋布,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商户如云,人来人往,叫卖声吆喝声响成一片,亘古荒凉的漠口,好一派繁荣的景象。

漠口最有名的饭店要数漠口分局南面的漠口鱼香阁饭庄,是山东胶州已到不惑之年的李长生开的,李老板在当地有几道叫绝的菜,鲶鱼冻是其中之一。黑龙江盛产三花五罗十八子等名贵冷水鱼,大的鳇鱼几百斤,小的葫芦子鱼几尾不到一两,尤其是鲶鱼,遍江都是。把鲶鱼用80至90度的水烫一烫,洗掉鳞,清除杂物,放上佐料,特别是当地野生的罂粟(大烟)葫芦,有很好的提鲜效果。鲶鱼大火炖一小时,小火熬半小时,等汤凝固后,就做好胶原蛋白丰富、口感筋道有嚼劲的美味佳肴——鲶鱼冻。掌参鲫鱼汤也是该店的招牌菜。生长在大兴安岭森山老林里的掌参和江鲫鱼一起炖,有补气、润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因当地寒冷,易患肺病,这道菜江南员司(金矿管理人员)喜欢吃。淘金汉讲究实惠,常点炖雪兔肉、狍子腿和鹿腿这类肉菜吃。

当地几十家饭馆、餐馆,极少外购昂贵的猪肉、牛肉、羊肉和蔬菜,多数以水里游的、山上跑的,空中飞的食材及地里长的山野菜、野果为主,道道都有特色,称这些菜为“满汉全席”也不为过。因此,这里的菜色香味俱全,各个饭店都经营得红红火火。

随着金矿的发展,漠口木匠厂、造船厂、铁匠厂等作坊相继成立,李金镛派从九品巡检于作海负责漠口铁匠厂,铁匠厂的原料是从俄乌交斯金矿买的废铁,焦炭是从俄煤矿运回的。铁匠厂制作淘金木制机器上的铁轴、储水箱;给60多匹转运物资的马掛掌;各金厂用的铁钎子、镐、锹、马勺、铁锅铁匠厂也能打。随着叮当叮当的声响,铁花绽放,奏响了员司矿工突破高寒禁区的交响曲。

荒凉偏僻的漠口,在19世纪80年代,中俄边境贸易才刚起步(有些贸易不合规)。俄西伯利亚地区趁大清国黑龙江上游边防力量薄弱之机,放任金匪越界盗采黄金,并出台了严禁个人交易黄金的政策。同时,沙俄在漠口对面的伊格纳斯依诺村设“金块收买事务所”,以收金匪盗采老沟的金块为主,也收沙金。这是有目的、有阴谋、有手段的掠夺,仅1883年至1885年,这事务所就低价收金66普特,(21621.6两)。1888年,清朝加强了边境管理,金矿加强沙金管理,取得一定效果。但防不胜防,俄“金块收买事务所”还能收到沙金,这种明晃晃的掠夺行为持续了很多年。

鄂伦春人在漠口用貂皮、狐狸皮、水獭皮与俄皮货商换子弹、盐(交换中俄人比华人给得多),俄人把兽皮加工成形式多样的披肩、大衣、围脖、毛领、手套等奢侈品,在欧洲市场高价销售。鄂伦春人有时也用熊胆、鹿鞭、鹿胎膏、麝香等名贵药材与俄人换粮食和布匹,俄人在伊格纳斯依诺村和漠口与鄂伦春人贸易一直延续到日本占领漠河之前。

漠河荒凉寂寞,寒冷潮湿,烧酒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中国烧酒度数高,口感好,价格便宜,俄人非常喜欢喝。俄人喝酒不用菜,拿起就喝,到喝醉为止,经常误事,特别是冬天,有的俄人喝酒后被冻死。沙俄政府禁酒,金矿要求漠口各店不卖给俄人酒,但中国烧酒度数高,口感好,价格便宜,俄人有着很强的需要。19世纪末,两岸烧酒走私十分活跃,俄政府三令五申禁止这种贸易,可两岸酒的差价给商人带来巨大利润,如在瑷珲每普特批发价2.5至3卢布,在布拉维申斯克3.5至6卢布;在漠口5至7卢布,在伊格纳斯依诺村7至9卢布。

漠河金矿于1889年发行“银票钱”,分银票和钱贴两种,银票分1两、2两、10两,钱贴分1吊、2吊、10吊,用纸币代替银钱流通,弥补了现银的不足,携带也方便。员司矿工可凭“银票钱”在漠河和瑷珲兑换银子。1896年,刘文风所著《东陲纪行》有详细记载。“银票钱”在金矿内部与现银一样流通使用很久,推动了漠口商贸的繁荣。

驻军

为防止沙俄越界盗采黄金,加大边务力量,黑龙江将军于金矿成立前就在漠河设卡伦、防营,派兵驻守,这是漠河最早的军事武装力量。随着金矿开工生产,漠口军事、经济地位的凸显,安全尤为重要,派驻的防边军队有卡伦、防营、护矿营。多年来,驻军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为漠河金矿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1885年,漠河境内6处卡伦中的漠口卡伦(漠河卡伦)有卡官1人,卡兵10人,每人配鸟枪一杆,火药10斤,腰刀1把。卡伦刚成立时,沙俄金匪为盗采黄金,猖狂越界。1885年9月7日,20多名俄人和10多名华人,拉着采金设备和粮食,要硬闯漠口,被荷枪实弹的卡伦骑兵鸣枪震住,不得不掉头回去。据漠口卡官王铭新讲,越境盗采金匪很多,近两个月就遣返20多伙。有的金匪扛着背着采金工具和粮食,绕过卡伦从山脊窜过,卡伦官兵人少、力薄,阻挡不住。

为了边境安全,铲除“热尔图加共和国”后,黑龙江将军衙门抽调500名官兵组成防营,分5哨,每哨100人,分别驻扎在七个眼、纳钦哈达和漠口等咽喉要道,其中,派驻漠口防营2哨,200人。防营是从各城调拨的满人和鄂伦春人,没经过训练,纪律松散,毫无战斗力。1890年,黑龙江将军将漠河原骑兵防营换防为镇远军步兵一营。新兵到防营早晚操练,战斗力提升。沿黑龙江漠河的漠口重点地段巡逻,做到重点交通咽喉要冲,道口、山口、河口严格把守,有效地震慑了金匪。

漠口防营恪尽职守,认真负责,把好大清国的北大门。春季黑龙江刚开江,金矿的员司、矿勇、矿工,很多人想去对岸伊格纳斯依诺村看看,为防止有人偷藏沙金,乘机逃跑,防营加大检查力度,如果金矿人员没拿督办签字的号签,或者防营没有统领签字的号签,一律不准过江。每年在黑龙江封冻期间,过往容易,违法作乱、滋生事端的事件多有发生,防营增派兵力,在沿江一带加大巡逻检查力度,遇到来历不明者,手续不全者,立即拿送究治。同时,要求过江发电报、购物及矿工勇役等有事出行者,要在指定地点、指定时间、指定通道,拿有效签发的号签才允许过江。1890年3月,金矿总局发现没有号签的矿工花二、三吊钱也能过江。总局立即采取措施,规定矿工无论公私事都不准过江,金矿今后有事只派防营的官兵过江办理,违背者秉公惩办,绝不姑息。

由于恶劣的环境,防营官兵夏天巡逻蚊虫叮咬,冬天巡逻寒风刺骨,有不少人被冻伤,但这些官兵仍然巡逻在大清国最北的边境线上,执行戍边的任务。

为防止出入漠口的人携带沙金和违禁品,保证漠口的安全,1888年2月17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批复,漠河金矿可招一个营的护矿营,由金矿发饷银。护矿营最多时招600名矿勇(不含1893年观音山金矿招募的150名护矿营官兵),仅漠口就有50余人,其中14人从事盘查,12人在贮存物资的货房周围巡逻,剩下的护矿营官兵主要是为各金厂运送急缺物资和缉拿处罚罪犯。

漠口盘查局在码头的西南面,离码头600多米远。盘查局的前面有一条4米多宽的河,河上的木桥是进出漠口的必经之路,盘查局与桥几十米的距离。

向文燕行伍出身,性格耿直,因剿匪有功,官至提督,但不为幕僚所容,漂泊江湖,李金镛爱惜能人,委任向文燕为漠口盘查局委员。漠口盘查局地理位置重要,是人和物资进出漠口的必经之路。向委员对矿勇按新军操典进行训练,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在漠口盘查时,向文燕秉公办事,尽职尽责。有一伙人进漠口接受盘查局检查时,一个拎着鱼的人,让向文燕感到纳闷,“漠口鱼都吃不完,还需要从外面带吗?”向委员上前查看,见拎鱼人躲闪的眼神,预感有问题。于是仔细检查,从鱼肚子里掏出一段一段用鸡肠子装的沙金,共14段,600多克。1893年,金矿把头张化民背着包袱,拄着拐棍去漠口,在经过盘查局时,两名矿勇对包袱内的物品一件一件检查,并搜查全身,没查出问题就放行了。一旁的向文燕看到张把头的拐棍不对劲,夺过来查验,感到木拐棍很沉重,上下两截套在一起,拽开后发现被掏空的拐棍内藏沙金1000多克。1895年3月,鄂伦春人到漠口说他奥伦(仓库)里的5张貂皮、13张水獭皮被偷,希望漠口管事的帮找到。没过几天,盘查局司事郑成玉在检查去漠口的一名矿丁行李时,发现了这批货物,经过审讯,这名矿丁认了罪,并交代偷兽皮的经过。

每年从漠口运送到各金厂的物资不计其数,人员络绎不绝,漠口盘查局唯恐违禁品和滋生事端的人混入金厂,要求对过往人员一人一查、一物一查,漠口盘查局员司们感到任务很重,盘查工作必须仔细,不能马虎。1892年4月20日,因当保人闹出人命的郭春亭、王建林在漠口呆不下去,想混入河南金帮去淘金,在过漠口盘查局时,被盘查人员发现这两人口音长相都不像河南人,且胡须是粘的,经查询,这两人犯过罪,最后,被金矿总局严厉惩治。漠口盘查局司事张殿模,在漠口贩卖烟土,并利用盘查身份,在运送各金厂的货物中夹带违禁品私售,被矿勇揭发后,金矿总局将张殿模开除金厂,押送黑龙江将军衙门惩处。将与他同屋的俞璜撤职,对知情不报的王云德、戈建勋各记大过一次,以示警告。

漠口是老沟、洛古河、奇乾河3个金矿,几十个采金厂物资人员的转运中心,每天往来人员多而杂,装卸、储存、转运货物量大,这里是黑龙江上游最繁华的闹市,也是滋生犯罪的土壤。贩毒、贩卖枪支等违禁品、抢劫等案件时有发生,漠河金矿总局、黑龙江将军衙门、北洋大臣及时处理漠口发生的案件,并将金矿一些重大案件在漠口执行,以达到震慑作用。

金把头龚泰山和矿丁池得胜从朝鲜人身上搜出长4寸、粗3寸的沙金2包,龚泰山据为己有后,寄存在漠口商家永和公号,从中取200吊钱,派池得胜到瑷珲帮接家眷。龚泰山搜到金子私吞的事在金矿传开,不久,他和池得胜被矿勇“黄老爷”抓获。北洋大臣批示:本应处死刑,但考虑其金邦亏损近万吊,处死后金矿损失严重,责成龚泰山由人担保先筹2000吊钱还部分欠账,剩余欠款每月还200吊,并将龚泰山棍责200下,将其双耳插箭游行,震慑警告众人。对漠口商家永和公老板虞洛显收买沙金,暗中图利,给予罚款300吊惩戒。

赵定元(曾犯杀人罪)、李凤、李云、杨洛七四人在奇乾河金矿蓄谋偷枪作案,赵定元、李凤偷枪后被抓,经北洋大臣批示:判两人死刑,将赵定元、李凤绑赴漠口斩首。将李风首级在漠口悬杆示众,将赵定元首级在奇乾河金矿悬杆示众,对有动机,但并没实际参与偷枪的李云、杨洛七从宽发落。斩首赵定元、李凤时,让他俩陪绑,并进行鞭责惩罚。

1893年12月22日,晚清名将、山西太原镇总兵聂士成率武备学堂学生冯国璋(民国第二任代总统)、鄢玉春,张祖佑乘马爬犁来到漠口,利用7天时间对东北边防重地——漠河金矿进行边务考察,提出漠河为大清北门户,“守薄防单”,既要加强戍边军事力量,又要保障金矿安全生产。

卡伦、防营和护矿营官兵在漠口戍边守边几十年,风雨兼程,走过了不平凡的岁月。驻军能各尽其职,密切协作,对外,英勇抗击沙俄入侵,防止越界盗采黄金;对内,巩固边防,保证金矿生产,为边境稳定和漠河金矿繁荣发展起到保驾护航作用。

两岸民间友谊

漠口右岸有军民300多人,左岸伊格纳斯依诺村有100多户,两岸有国无界,民间相互交往,睦邻友好,来去自由,政府不干涉限制。

当时,黑龙江上游右岸一片荒凉,人烟稀少,百八十里才有一处卡伦。而左岸十里八里就有一个村屯,少则几十户,多则百余户,人群聚集,热闹非凡。“夏雇俄轮,冬假俄道”。夏季,金矿人员往返瑷珲漠口之间,捎东西送文件必须乘坐俄船。冬季,金矿来往人员必须走俄江上通道(俄的一侧清除了江面上的冰凌和冰块障碍物),租俄爬犁(中方没有运输能力),夜晚在俄屯家庭借宿(俄屯没有旅店),否则,在零下四五十度凛冽的寒冷中过夜,就会冻掉手指脚趾,冻坏脸鼻子,冻裂皮肤,有的甚至冻死。1888年冬,宋小濂、屠荫堂、刘臣五、张叔范等人,从瑷珲雇俄驿站马爬犁北上,爬冰卧雪,每晚在俄人家借宿,一人要一百文羌钱,饮食不习惯,语言不通,遭了不少罪,沿江道走20天才到漠口。1890年1月中旬,宋小濂从漠口到瑷珲用了6天时间,中间也是在俄屯借宿的。冬季,金矿员司矿工往来漠口瑷珲之间,走俄江道,租俄爬犁,借宿俄家,没有俄人提供的便利条件,金矿员司矿工寸步难行,不知要受多少苦,不知要冻死饿死多少人!

清朝末期,随着漠河金矿的快速发展,人口增多,边贸繁荣,两岸民间交往越来越多,中俄通婚也是司空见惯的事。俄美女嫁给漠口姓张的、姓李的淘金汉为妻,至今,他们的后代还生活在北极村。当地有的老百姓把他们的二代叫二毛子、三代叫三毛子、四代叫四毛子,这是他们不喜欢听到的称呼。起初他们还保留俄罗斯的习俗,百年以后都被融合汉化,与中国人除长相不同,其他方面没有差别。特别是漠口下游古黄金之路第二十九站附近江边的人员聚集地(现北红村也叫俄罗斯村),中俄通婚更多。也有漠口男人到俄屯打短工,最后与俄人结婚,落户在当地的。两岸通婚加深了两个国家民族之间彼此了解和友谊,中俄民间友好一直延续到现在。

每年2月末3月初,在漠口宽阔的江面上,有伊格纳斯依诺村的村民和漠口人在放风筝。俄人的风筝多为六边形、七边形,用竹子、纸张、绢布等材料,以手工制作为主,风筝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更强调突出飞行性能。漠口风筝以当地樟子松木条、黄油纸、彩纸、浆糊为材料,形状以凤凰、百鸟图、鱼、羊为主,寓意美好、愉快、幸福、吉祥。俄人放风筝的线是尼龙绳,漠口放风筝的线是手工搓的麻绳。最早在漠口中俄只有几个人放风筝,以后每年人越来越多,虽然不比赛、不排名次,但争强好胜的心理作怪,也在暗中较量,演绎成了当地的一种习俗。

两岸人相互宴请喝酒在当地习以为常,如果约好漠口人请俄国人喝酒,到时间俄国人划着小船来到漠口到喝酒的人家做客,相同的方法,俄国人也请中国人喝酒,每次中国家宴请客的菜丰盛一些,俄家庭的菜相对简单。通过酒文化的交流,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彼此相互称兄弟。

从伊格纳斯依诺村往里走10多里,有一处冬夏不冻的温泉,有病的人在这里洗洗就治愈。每年夏天,漠口的人、金矿的人都到这里洗温泉,外地的人也乘轮船来这里洗温泉,从四面八方来这里洗温泉的人络绎不绝。俄人对来洗温泉的中国人不排斥,表示欢迎和友好。

每年黑龙江封冻,俄国人都在江边凿出一个游泳的池子,在零下30多度的天气冬泳,这是他们对精神和身体的挑战,有利于提高免疫力和健康,漠口的人佩服俄男女老少的勇敢,在周边看热闹,个别胆量大的人也去下水尝试。

每年夏天,俄伊格纳斯依诺村的人在江边举办节庆活动,跳的一种舞蹈叫“火跳舞”,是传统的集体舞蹈,中间点一堆篝火,很多人手牵着手,围成一个大圆圈,一边跳舞,一边唱民族歌曲,非常欢快,漠口人有时也应邀参加跳舞,但不会唱俄国歌曲。1893年夏至,两岸人跳舞到深夜,此时,还影影绰绰地能瞧到远处的人。这时,北面天空出现了变化多端的红色光绿色光黄色光,像五光十色的山水画,更像罩住半边天悬挂天空的大瀑布,绚丽多彩,有人惊讶地喊,“北极光,快看北极光”,跳舞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向北望去。

冬季,漠口人在江中心抽冰嘎滑冰板,两岸年轻人经常在一起打雪仗,在娱乐中增进友谊。多年来两岸的政府无论友好与交恶,但两岸的民间始终情意深厚,友谊长存。

因金而立、因金而兴、因金而盛的漠口,经过几十年的繁荣昌盛,到1912年,已成为黑龙江上游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和最繁华的北极重镇,不断推动和促进边疆的发展。一是强化了边防安全建设。清朝黑龙江上游200多年时间,从荒无人烟到分布多处的金矿、金厂和采金点;从边境零星几个狩猎人到几万人往来于3000里山川江河的采金戍边队伍;从每年一次巡边到固定驻守卡伦、防营和护矿营等几种军事力量的有机组合,边防安全得到巩固加强。二是促进了民族团结。清康熙年间,黑龙江将军将辖区内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渔猎民族编入布特哈八旗,在军事活动中,布特哈官兵与其他兵勇一起抗击沙俄入侵,驻防巡逻,盘查过往行人,增进了民族之间的感情;在贸易上,鄂伦春人用兽皮换取汉人和其他民族的酒、子弹、盐;鄂温克人用肉干、兽皮贸易汉人的百货;黑龙江将军衙门拨给内迁达斡尔人土地、耕牛、种子,对鄂伦春、鄂温克部落进行调查统计,了解掌握其生产生活情况。通过多民族接触、沟通、交流,增进友谊,实现清朝大一统的民族融合,共同繁荣边疆。三是促进了经济发展。1890年,金矿督办李金镛大开商禁,在漠口划出一片区域,各地商贾云集,建造近百家商肆店铺。第二年,各种百货在此聚集,各种商铺应有尽有,漠口成为当地商业中心。辐射到老金沟、奇乾河、洛古河和洼希利金矿,带动了当地农业、手工业和运输行业的发展,漠河地区已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边疆小镇。四是促进了文化融合。漠河狩猎文化、卡伦文化、采金文化、俄罗斯文化和齐鲁文化等多文化元素的混合、交融、碰撞,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黑龙江上游漠河地区的文化结晶和果实。闯关东的齐鲁文化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异国风情俄罗斯文化构成当地文化特色。如,黑龙江右岸城镇穹顶式建筑风格,木刻楞房屋都彰显了俄罗斯的建筑特点;采金文化在北极扎根、发芽、开花、结果。宋小濂等11人创办的《塞鸿诗社》,开辟了本土文学的先河。《北缴纪游》《漠矿录》两姊妹篇,是漠河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影响深远;本土狩猎文化是本地文化基础。多种文化有机结合,相互弥补,互相促进,构成五色缤纷、丰富多彩的漠河文化。五是促进村落形成。随着采金规模扩大,人口增多,加之卡伦、驿站设置多年,漠口成为人流、物资和贸易聚集中心及通往金厂的货物转运中心,许多矿办机构也在此设立。这里是漠河总卡伦、黄金之路三十站所在地,因此,最早成为村落(民国六年建漠河县)。接着,洛古河卡伦、黄金之路二十五站、二十六站、二十八站和三十一站相继成村(林场)。这些村落是居住或交通要地,也是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的枢纽,成为如今来漠河找“北”、观极光的打卡地。

原标题:《【文化园地】清代漠河史话——漠口》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