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取荆州
编辑
曹操经200年官渡之战、207年北征乌桓,完成了统一北方的战争。208年(建安十三年)正月回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后,立即开始在軍事上和政治上準備向南用兵:
於邺凿玄武池以练水军;
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驻兵许都以南,準備南征;
令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实际上做了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馬超的威胁;
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製造罪名殺了数次戏侮及反对自己的孔融,以维护自己的权威。
208年秋七月,曹操集合军队于许昌,准备乘破袁紹之勢南擊劉表,以下荆、吳。八月,荊州牧刘表病逝,而曹操接受了荀彧的意見,先派骑兵抄捷徑輕裝前進,疾趋至宛、叶,另以赵俨为章陵(郡治在今湖北枣阳东南)太守,徒都监护军,护张辽、于禁、张郃、朱灵、李典、冯楷、路招七军。九月,曹軍到達新野(今屬河南省)。劉表之子、繼位荊州牧的劉琮知道此消息後,接受了蒯越及傅巽等遊說:「若備不足禦曹公,則雖全楚不能以自存也;若足禦曹公,則備不為將軍下也」,投降曹操。當時依附刘表的劉備屯兵樊城(今湖北襄樊北半),劉琮卻不敢告知已向曹操投降,劉備亦一直不知道曹操南下,直至曹操到達宛的附近時才發現,於是派親信詢問劉琮,此時劉琮才派宋忠通知劉備,劉備既驚駭又氣憤,只好立即棄樊南逃。
曹劉追逐
编辑
参见:长坂坡之战
在南渡漢水至襄陽時,劉備麾下諸葛亮曾勸他攻劉琮奪襄陽,但劉備不忍心進攻劉表之子,繼續南行,另派關羽率船隊從水路前進。然而,劉琮左右及荊州十餘萬人投歸劉備,随刘备逃走,结果大大减慢劉備軍隊之速度,只能日行十多里,有人勸劉備留下民眾,先走江陵(故楚郢都、今湖北江陵),但劉備不願意。劉備向南退却后,劉琮麾下王威勸劉琮反口,以奇兵擄獲曹操,乘勢問鼎中原,但劉琮不採納。當时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儲、器械等,來到漢水的曹操聽到了劉備南退的消息,恐怕劉備得到江陵軍實,於是派樂進守襄阳、徐晃守樊城,而自己則放棄輜重,親与曹纯、曹休等率虎豹精騎五千追讨刘备。
劉表去世時,魯肅向孫權進言找劉備等人結盟,借為劉表弔喪之名往荊州,實際上探聽劉備及劉表舊部等人的意向及消息,孫權打算與曹操決戰,於是採納,並立即命魯肅起行。魯肅到達夏口(今湖北武漢漢口),聞知曹操南下,於是晨夜兼道;趕至南郡時,劉琮投降、劉備南逃的消息傳出。[4]然而追了一日一夜急行三百餘里的曹軍在長坂(今荊門南)追上劉備,當時劉雖有十多萬人,輜重數千,但被甲士兵少,一觸即潰,劉備就棄妻子及百姓,與張飛、趙雲、諸葛亮等數十騎逃走,曹軍的曹純奪得劉備的輜重不計其數,甚至擄獲劉備的兩個女兒,收其散兵部眾。張飛率領廿騎斷後,據水斷橋,瞋目橫矛叫喊:「身是張益德[5]也,可來共決死!」曹軍無人敢近,劉備得以逃生。另一方面,有人見到趙雲向北走,暗示趙雲投曹,劉備卻擿手戟斷言「子龍不棄我走也」,最後趙雲成功將甘夫人與仍是嬰孩的劉禪救出。魯肅北走,在當陽長坂與劉備相遇詢問去向,劉備打算到蒼梧投靠舊友吳巨,魯肅則說明孫權的意向和實力,陳說成敗關鍵,邀請劉備加盟孫權合力對抗曹操,而不是投靠力弱之人,勸說劉備與孫權連合,劉備聽後大甚歡悅。魯肅又告訴諸葛亮其與諸葛瑾是朋友,於是立即交為好友。[6]劉備和自漢水東下的關羽水軍會合,東渡漢水後遇到劉表長子江夏太守劉琦所部一萬餘人,一同退至夏口。
而曹操亦沒有繼續追擊劉備,而是趕往江陵。他立即采取安顿州吏民的措施,下令「荆州吏民,与之更始」,大力宣傳荊州「服從之功」,荆人因此封侯者就有十五位,又擢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而益州牧劉璋見曹操已得荊州,於是遣兵三百送禮予曹操,表示願意接受徵役[7]。曹操以接收回來的荊州水軍,準備東征劉備,順勢侵吞江東的孫權。賈詡勸說曹操宜先利用荊州的資源、休養軍民、穩定新佔地、孫權自會來降,但是曹操沒有接納,後世裴松之亦認為賈詡之說「未合當時之宜」[8]。休整約兩個月後,曹操就留曹仁驻守江陵,自己親率大軍順江東征。
孫劉联盟
编辑
在夏口,諸葛亮見事態緊急,向劉備請求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向孫權求救,劉備即派遣諸葛亮出使會見孫權,跟隨魯肅回柴桑,魯肅亦一同復命,劉備之後進往鄂縣樊口。當時孫權擁軍在柴桑,曹操形勢甚盛,送孫權勸降書,說「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9]」恐嚇意味極重。在軍事會議上,孫權打算與曹操決一死戰,但張昭、秦松為首之東吳群臣皆勸孫權投降[10],議論:「曹操如狼似虎,借託漢朝丞相名銜,挾天子以征四方,動用大漢朝廷名義出兵,如果抵抗則是名不正言不順;將軍對抗曹操只能依賴長江,而曹操新得劉表水軍,已佔長江,沿江駐有步兵,曹軍水陸俱下,已與我方共有長江天險,而曹軍勢力強大,江東寡不敵眾,沒有能力抵抗。不如迎接曹操。」[11]魯肅趁孫權離席如廁更衣之際[12],追到屋宇下,孫權知其意,執魯肅手問:「卿欲何言?」,魯肅先指出眾人之議不足圖大事;又說他自己迎接曹操,仍可官至州郡,再反問曹操如何有地方容下曾為一方之主的孫權。孫權很高興魯肅與自己意見一致,大嘆張昭等人「甚失孤望」,魯肅於是提議與劉備聯合,並再建議召回往鄱陽的周瑜共商對策[13]。
諸葛亮用激將法問孫權:「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孫權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說:「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劉備)王室之冑,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孫權怒說自己「不願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而受制於他人(曹操)」,心意已決。「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但反問劉備新敗之後,又如何能對抗此災難?諸葛亮說:「豫州(刘备)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然後分析出曹操的敗處:
曹操劳师远征,快速行軍,士卒疲惫;
北方之人,不習水戰;
荆州新降軍民並非心服曹操。
诸葛亮结论如果劉孫联合必破曹軍,並成鼎足之形,孫權大悅[14]。
周瑜剛出發往鄱陽不久收到孫權命令返回,而孫權對廷議上的爭論還沒有表態決議,於是起席離開,周瑜與魯肅看法一致,上前對孫權密說:「今抗拒曹操,擊敗他乃必然。若果擊破曹操,天下可以鼎立對峙,荊州上流當屬於吳所擁有。」孫權聽後也贊同[15]。當時朝議上唯獨周瑜和魯肅與孫權同樣看法,不贊同主張投降者所說,周瑜認為曹操雖然名為漢朝丞相,實則為漢賊。孫將軍有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英烈,割據江東,管治地方有數千里,兵精將廣,英雄安居樂業,應當圖取天下,為漢家除殘去垢。況且曹操自來送死,為何反而去歸降他?並為孫權劃策,分析北方還沒有平定,曹軍還有弱點[16]:
马超、韩遂尚在關西,为曹操后患;
天氣盛寒,馬無藁草;
捨棄鞍馬,不習水戰,不是中原人之利;
中原士兵疲惫不堪,不習水土,必生疾病。
周瑜請求指揮三萬(水軍)精兵[17],進駐夏口,必定能幫孫將軍擊破曹操。孫權感歎說道:「老賊想廢漢自立很久了,忌憚二袁、呂布、劉表與孤。如今數名群雄已被攻滅,只剩下孤尚存,孤與老賊勢不兩立。你說一定要抗擊曹操,與孤意十分相合,此正是上天將你授予孤的原因。」孫權當眾拔劍切下桌角說:「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藉此壓制投降派及豪族的氣焰。
當夜周瑜請見孫權,進一步分析了曹軍實際力量,說道:“眾人只見曹操信上說水軍、步騎八十萬,各自被震懾而且恐懼,不再考慮其虛實,便發出投降議論,是非常無謂。如今以實際情況校量,曹操他所率領的中原軍不過十五六萬,而且疲憊已久;所得之劉表軍隊,最多亦只有七八萬罷了,而且還心懷狐疑。用疲憊染病的士卒指揮猶豫不定的大軍,人數雖多,未足畏懼。有精兵五萬,我就足夠制止它,希望將軍不要憂慮!”孫權撫摸著周瑜的背說:“公瑾,卿說到此,甚合孤心。子布、元表等人只顧妻子兒女,夾帶自己的打算,非常讓我失望;只有卿與子敬跟孤想法一致,此是上天讓你二人輔助孤也!五萬兵難以在一時間湊合,已選好三萬人,船隻、糧草、軍械都已經辦齊。卿與子敬、程公就率先出發,孤必當繼續派出軍隊,會多裝載物資、糧餉,為卿作後援。卿能夠對付曹操就跟他決一死戰,倘若交戰不利,就撤回到孤此處,孤定當與孟德決一死戰。”孫權於是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協助籌劃策略,率領黃蓋、韓當、呂蒙、凌統、甘寧、周泰、呂範等及三萬兵沿江而上,與劉備合力迎擊曹操[18]。
曹操征討荊州,劉備逃奔於吳地,在曹營許多人都認為孫權必定殺掉劉備,但程昱卻認為孫權新在位,但未足令海内之人忌憚,而曹操剛攻下荊州,名氣威震江南,孫權雖然有謀略,但其名氣不能獨立對抗。而劉備素有英名,關羽、張飛又是萬人敵,孫權必定資助劉備,利用劉備之名來對抗曹操。後來果然如此,程昱估計無誤。[19]
聯盟記載
三國史官採取專美本國之敘事立場,陷入互為對立之正統解釋爭奪戰[20]。
後世裴松之認為,劉備與孫權聯合,共同對抗曹操,都是先出自魯肅所謀劃,魯肅又對諸葛亮說自己與諸葛瑾是友人,故此諸葛亮已經多番聽到魯肅謀劃。然而《三國志·諸葛亮傳》說諸葛亮以連橫戰略遊說孫權,孫權聽後大悅。如此看起來諸葛亮像是此計策的始創人。如果是兩國史官,會各自記述自己所聞,稱讚美化自己本國,各取自家功勞。但是如今《魯肅傳》及《諸葛亮傳》記述均出自陳壽一人,資料記述不一致,此非史書應該出現[21]。孫權是主動派魯肅找落難的劉備聯合,一心對抗曹操,而不是諸葛亮發起主導聯合。
西晉陳壽的《三國志·周瑜傳》(裴松之認為時序有誤,而劉知幾評價裴松之:「才短力微,不能自達」,章學誠也評價道:「裴松之依光於陳壽,非緣附驥,其力不足自存也。」)記述,孫權與周瑜決計抗曹在前,魯肅於當陽遇劉備在後,諸葛亮代劉備出使孫權在後,鞏固孫劉聯合的決心,孫權派遣周瑜和程普等率軍與劉備合力,唐朝許嵩的《建康實錄》六朝歷史也是同樣先後次序(建康實錄之時序被陶札質疑,陶札認為孫權派遣魯肅打探北方消息邀請劉備共拒曹操,這一段記述事發生在孫權和周瑜私下決計之後是有誤。意思是孫權派魯肅打探是發生在周瑜密會決計之前,而不是密會之後才開始派出魯肅,陶札引註在孫權派魯肅打探消息的時序,而不是引註在諸葛亮到達江東之後的時序,密會決計的時候魯肅在路途上而不是在朝廷上,然後魯肅勸孫權從鄱陽召回周瑜。)。東晉袁宏《後漢紀》亦是先記周瑜遊說孫權,後記諸葛亮遊說孫權,而沒有提及魯肅。
「《江表傳》:備大喜,進住鄂縣,即遣諸葛亮隨肅詣孫權,結同盟誓。」「《三國志·魯肅傳》:備遂到夏口,遣亮使權,肅亦反命」;魯肅趁孫權更衣遊說他,「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鑒》整合資料兩者皆有記述,記載諸葛亮「遂與魯肅俱詣孫權」,而且認為二人同到柴桑後,是諸葛亮先於魯肅遊說孫權。故將諸葛亮會見孫權擺在周瑜決計之前發生,南宋胡三省的《資治通鑒註》在資治通鑒的基礎再加以自己的見解和注釋,故此架構不變。
《吳主傳》《魯肅傳》《周瑜傳》《江表傳》《吳錄》《建康實錄》記述孫權打算與曹操開戰,所以聽從魯肅提議,邀請劉備共拒曹操召回周瑜商議,而周瑜在大臣會議上不認同投降派看法,並分析孫權的南方軍隊及曹操北方軍隊的優劣之差,孫權也藉此砍桌子以表決心壓制投降派。也提及到劉備派諸葛亮出使江東答復孫權,孫權收到劉備答復後,派周瑜和魯肅等與劉備合力。而《諸葛亮傳》記述則全部歸功於諸葛亮所為,沒有記載孫權、周瑜、魯肅的舉動。隨之記述劉備來到夏口,孫權沒有派魯肅主動邀請劉備聯合,魯肅也沒有出現過,而是諸葛亮認為事態緊急,主動向劉備申請到柴桑找孫權聯合。而又說孫權當時擁兵柴桑觀成敗,沒有派任何一個人施與援手,全憑諸葛亮自己一人出使江東,激說不願出兵對抗曹操的孫權,孫權怒說不打算給別人指揮自己的十萬軍隊,決心坐以待斃不卷入戰爭中,反問諸葛亮為何劉備不投降,諸葛亮解說劉備如何英才蓋世有人望,雖然被打敗,但是仍然兵多,然後又道出與周瑜差不多的優劣分析,如果是劉孫聯軍一定可以打敗曹操。孫權聽後非常高興,在觀望之孫權因為諸葛亮所說才聯合劉備,隨後周瑜和程普率軍附和劉備的總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