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迁徙

admin2025-05-31 03:08:033475

一只圣诞岛红蟹正在迁徙

动物迁移在不同物种中各有不同形式,因此动物迁徙并没有公认的定义,现时动物迁徙最常用的定义是指全部或部分动物种群有规律地进出特定区域的活动[5][6]。生物学家休甸·丹格的生物学家确定了五个特征的特征,首先是指迁徙是长时间运动来把动物带到熟悉的栖息地之外;而迁徙往往是线性的,亦往往会涉及动物的特殊行为(例如过度喂食);动物们亦需要有特殊的能量分配。此外迁徙的动物亦要对它们的任务保持专注力,确保它们不会被分散注意力,也不会被其他动物放弃其迁徙所困扰[7]。

动物迁徙早在冰河时期时已经出现,以樱花钩吻鲑为例,由于当时台湾附近的海水水位下降,水温降低令北方的樱花钩吻鲑族群洄游到更南方的海域,形成了迁徙[8]。考古学家在2017年分析了一批双门齿兽的化石牙齿后,发现其身型与犀牛相若的袋熊祖先在30万年前每年皆会来回迁徙澳洲至新畿内亚[9]。

动物迁徙包含四个相关概念,包括持续的迁徙、比正常的日常活动更大的规模(在空间和时间上)迁移、两个区域之间的人口季节性来回流动和迁徙导致个体在人口中的重新分布[1]。迁移既可以是必要的,也可以是临时的,这是该等动物可以“选择”迁移与否。在一个迁徙物种中,甚至在一个单一种群中,通常并非所有个体都会迁移。完全迁移是指所有个体迁移,部分迁移是指某些个体迁移而其他人则不迁移,差异迁移是指迁徙者与非迁徙者之间基于年龄或性别的差异而选择迁徙与否。[1]

尽管大多数动物迁徙活动是按年周期进行的,且大多数鸟类、哺乳动物以及许多鱼类的迁徙每年都会重复的[5],但某些动物的日常活动也被称为迁徙,例如许多水生动物为了觅食而在水底内上下地游动了数百米,从而进行昼夜垂直迁移[10][11],而有些水母则在湖泊中游动了数百米,每天进行水平迁徙[12]。此外,每当一个地区可能发生饥荒或局部地区的动物数量过剩的情况下,动物迁徙的周期便会变得不规则[13]。

季节性迁徙是指一年中各种物种从一种栖息地向另一种栖息地的迁移。由于资源可用性会根据季节波动而变化,迁移模式会因而影响。某些物种如太平洋鲑鱼等会为了繁殖而进行迁移,它们每年会游向上游进行交配,然后返回海洋[14]。温度也是迁移的因素之一,它取决于一年中的时间,为了享有更舒适的环境条件生活,许多物种,尤其是鸟类,会在冬季迁移到温暖的地方[15]。

昼夜迁徙是鸟类利用昼夜节律来调节秋季和春季的迁移。在昼夜节律中,昼夜和每年的规律被用于确定鸟类从一个目的地迁移到另一个目的地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朝向。这种迁徙对鸟类来说是有利的,因为鸟类在冬季仍保持在赤道附近,并且还可以监视鸟类大脑的听觉和空间记忆,从而记得最佳的迁徙地点。 这些鸟类还具有定时机制,可为鸟类提供到达目的地所需的距离[16]。为了调节这些鸟类的迁徙方式,使用了哺乳动物的生物钟。生物钟使鸟类能够确定何时才是合适的迁徙时间,哪个位置最能帮助他们调节新陈代谢,以及跨越陆地还是海面是最有利的[17]。

潮汐迁徙是指生物透过潮汐来有规律地从一个栖息地转移到另一个栖息地,通常使用这种类型迁移的动物是为了寻找食物或伴侣[18]。潮汐的最常见形式是在每天的潮汐周期中往返潮间带,这些潮带通常分布著许多不同的物种[18]。随著潮汐的上升和下降,通常每12个小时就会有螃蟹、线虫、小鱼、珊瑚和其他物种这样的生物来到潮间带,这些循环与海洋和鸟类的觅食有关。通常在退潮期间,较小或较年轻的物种会觅食,因为它们可以在较浅的水中生存并且被捕食的机会较小;在涨潮时,由于潮汐运动使水和养分上升,因此可以发现更大的物种来捕食[18]。此外,洋流亦经常促进潮汐迁徙[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