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
編輯
開闢租界之初,實行華洋分居政策,包括為洋行服務的買辦(主要來自江浙和廣東)都不被允許住在租界。租界內只有本地農民大約500人。
1853年9月7日,小刀會攻占上海縣城,當地2萬華人逃進租界。1860年,太平天國進攻蘇州,又有50-70萬難民湧入上海租界。外商乘機建造大片石庫門房子出租牟利。從此形成華洋雜居的格局。
戰事結束,難民返鄉,租界人口有所回落。但隨著租界工商業迅速繁榮,和租界的擴展,又有大批江蘇、浙江以及廣東等省居民,乃至海外華僑進入上海公共租界,或創業,或謀生。特別是歷次的戰亂,都造成租界人口的猛增。至1932年,上海公共租界內有華籍居民1,040,780人。
抗戰時期,持續3個月的淞滬會戰空前激烈,而上海公共租界中、西兩區成為孤島,這時從華界的閘北,上海公共租界的東區、北區,乃至鄰近的江浙地區湧進40萬難民。刺激租界內房地產業、商業、金融業和服務業的空前繁榮。但也造成人口密度過大,多數百姓居住問題無法解決,居住狀況趨於惡化。
1928年後,工部局為華董增加3個席位。
英國僑民
編輯
主條目:上海英僑
1843年上海的英商及傳教士共26人,他們是最早的一批來滬外僑。英國僑民中,主要是從事大宗進出口貿易的商人,其中不乏在海外已有產業根基的望族。在上海的各國外商中,英國商人占有主導地位。186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國僑民達到1372人,占各國僑民總數的60%。
太平天國戰爭結束後,上海房地產業降溫,英僑人數也下降到1870年的894人。不久又逐漸恢復,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英國僑民達到6,221人。
在工部局董事會成員中,英籍董事一直占有多數席位,居於主導地位。
美國僑民
編輯
上海美國僑民的經濟實力僅次於英國。一戰後,他們的地位有所上升。1935年,住在上海公共租界的美國僑民超過2,000人,另有1,600人住在法租界。
美國僑民中,傳教士占有一定數量,他們在租界內外設立教堂、醫院和學校,其中包括幾所大學:聖約翰大學、滬江大學和東吳大學法學院。
日本僑民
編輯
參見:五卅慘案
1871年日清建交以後,日本人陸續來到上海。早期日本僑民中絕大多數是娼妓,她們聚居在虹口吳淞路一帶。上海公共租界當局開始在虹口區內越界築路,虹口地區被非正式地納入公共租界管轄範圍。1873年,日本將原日本公館(日本上海出張所)改稱為日本駐上海領事館,位於虹口閔行路3號。
1898年,原英、美公共租界改稱上海國際公共租界,日本等國開始參與租界管理工作。次年,公共租界被劃分為北、東、中、西四區,日本僑民在北區和東區占有優勢地位。同年,日本人在虹口組織上海義勇團日本隊,作為自衛組織。1915年,公共租界內的日僑已達到7,169人。1915年以後,在工部局董事會中,為日籍董事留一到兩個席位。1916年,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巡捕房設立日捕股,11月20日,30名日本巡捕到位,接管虹口地區的公共治安事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紡織業大規模投資上海。1923年上海—長崎定期航線開設,公共租界內的日本僑民繼續增加。1935年日本僑民超過2萬人。
1925年5月30日,五卅慘案爆發,日本藉口保護僑民,於6月9日派遣海軍陸戰隊抵滬,入駐虹口地區。1927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占領上海,日軍於四川北路布防。
公共租界的東區、北區在歷次戰亂中曾多次劃為日軍的防區。1932年和1937年兩次淞滬戰事中,日軍以該區域作為進攻中國軍隊的基地。並以海軍陸戰隊代替租界巡捕,公共租界在事實上被分割成兩部分,蘇州河以北地區成為日本控制的範圍。
俄國僑民
編輯
主條目:上海白俄
俄羅斯人在上海形成自己的社區比其他僑民要晚得多。甲午戰爭以前,俄國在華僑民很少,主要在漢口經營磚茶業務,然後經水路運往天津,再經過張家口、庫倫運抵俄國。甲午戰爭以後,俄日爭奪滿洲,俄國於1896年在黃浦路開設了駐上海領事館。從1904年到1917年,上海的俄僑人數大體穩定在360人左右,絕大部分住在公共租界蘇州河以北的提籃橋地段(又名匯山,Wayside)。他們在北河南路距離北火車站不遠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小型的東正教堂,稱為主顯堂,這座上海最早的東正教堂後來毀於1932年「一二八」戰火。
自1918年起,由於十月革命和國內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大批俄國人蜂擁抵滬,至1930年,上海俄僑總數已近2萬人。但上海俄僑的主要聚居區,則由蘇州河以北,轉移到法租界霞飛路一帶。
葡萄牙僑民
編輯
上海公共租界的葡萄牙人多數來自澳門。在1920和1930年代,他們的人數穩定在1,000多人。
德國僑民
編輯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前,德國人在上海的經濟實力僅次於英美兩國,尤其在製藥、印染行業占有優勢。至1915年,公共租界內有德僑約1,155人。
戰後,公共租界德國僑民一度銳減到1920年的280人,法租界只有9人。後來又逐漸回升。德僑也在上海設立教堂,醫院,學校等。著名的有同濟德學堂(同濟大學前身)。
猶太人
編輯
主條目:上海隔都
19世紀,有少量世居巴格達的猶太富商在印度立足後,又前來上海發展,他們一般都取得了英國國籍。其中包括沙遜家族和嘉道理家族。當然也有像哈同那樣來上海後才致富的暴發戶。這部分猶太人經營大宗貿易,在房地產業也舉足輕重,是上海的豪門望族。
1938年開始,從德國、奧地利、波蘭有2萬猶太人逃避納粹迫害,來到世界上唯一不需要護照就可進入的上海。他們也集中居住在提籃橋一帶。
1943年2月18日,日軍將14,245名猶太人遷入虹口隔離區內。他們艱苦創業,在隔離區內開設了307家店鋪,人稱「小維也納」。
俄國革命以後,開始有大批俄國猶太人取道哈爾濱移居上海。他們約有1,000多人,控制了毛皮買賣,也有一些專業人士在醫務、建築、法律、音樂等行業工作。主要居住在虹口提籃橋華德路摩西會堂附近一帶。
印度人
編輯
1884年,工部局警務處成立印捕股,從英屬印度的旁遮普邦招募來錫克族巡捕。1935年印度僑民人口總數達到2,34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