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河南人被黑得比现在更惨

admin2025-06-20 18:51:37193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庄子的故事:从前有个宋国人,去越国做生意卖帽子,结果到了越国才发现,人家当地人全都断发纹身根本不戴帽子。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庄子·逍遥游》

春秋时期青铜鸠杖上断发文身的古越人像

列子的故事:从前有个宋国人,由于家里太穷,大冬天也只有一件粗麻衣可以穿。第二年春天他晒完太阳觉得十分暖和,就想把晒太阳取暖这个方法进献给国王,还期望着能得到重赏。

昔者宋国有田夫,常衣缊黂,仅以过冬。暨春东作,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绵纩狐貉。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列子·杨朱》

韩非子的故事:从前有个宋国人,在田里捡到一只自己撞到树上的笨兔子,从那之后连地都不种了,天天坐在树下等着捡兔子。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相信你已经发现了,这些人讲故事的套路都是一样的:从前有个宋国人......

故事里的宋国人也都是一副不太聪明的亚子,种地不行、做生意不行、没见过世面、还老想着不劳而获,最大的成就也就是为后世贡献了揠苗助长、负日之暄、守株待兔几个成语。

而宋国的首都,就在今天的河南商丘附近,宋国人就是地地道道的河南人。

事实上,因为宋国人被黑而诞生的成语远不止以上几个,除此之外还有智子疑邻、宋人掘井、尔虞我诈、不龟手药、澄子亡缁衣......

据统计,先秦到秦汉时期,类似的发生在宋国人身上的各种“故事”至少有 20个。

宋国为什么这么招黑呢?

原因很可能是宋国的成分有问题:宋国是商代的后裔,宋国的第一任国君还是商纣王的哥哥,这种情况下,周朝子民黑宋国人大概是一种政治正确。

古代版地域黑

虽然宋国的情况有点惨烈,但好消息是,当时的人们并不是只针对宋国一家,还有跟它同病相怜的难兄难弟——郑国。

买椟还珠:从前有个郑国人,买了珍珠之后留下装饰得花里胡哨的盒子,而把真正值钱的珠子还给了卖家!

郑人买履:从前有个郑国人,买鞋的时候量好的尺寸丢了,于是急急忙忙回去找,等找到之后卖鞋的已经收摊回家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直接上脚试一下,他却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寸,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争年:从前有两个郑国人,互相争论谁的年龄更大。一个说自己和尧帝同岁,另一个说和黄帝的哥哥同岁,两人争论不休,最后只能以谁后闭嘴来分出胜负。

综上,在当时人的心里,郑国人不分主次、教条主义、沉迷于无意义的争吵,形象比起宋国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那么郑国在哪里呢?不好意思,也在河南,大约就是今天的河南中部一带。

所以说,河南真的是从古至今都处于地域黑的中心。

不过河南人也别着急,就跟今天几乎全国所有省份都能找到黑点一样,当时全中国范围内的所有诸侯国,也几乎都被拿出来讲过小故事。

齐国人“滥竽充数”。

燕国人“邯郸学步”。

魏国人“五十步笑百步”。

还有处于相对偏远地区的楚国,更是被黑得厉害,什么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叶公好龙,都发生在楚国人身上,待遇几乎能跟河南人持平。

升级版南北大战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对某个地区的人偏见,也就是我们几天说的地域黑现象,不仅没有得到消弭,反而愈演愈烈,逐步发展成了南北大战。

到三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南方人和北方人彼此看不惯,互相瞧不起的现象。

关羽关二爷,河东人士(山西),作为一名正宗的北方大汉,相当瞧不起南方人瘦弱的小身板,把出身吴国的孙权称为“狢(hé)子”。

明 商喜《关羽擒将图》

羽忿其淹迟,又自已得于禁等,乃骂曰:"狢子敢尔,如使樊城拔,吾不能灭汝邪!——《三国志》

狢子,是一种长得像狐狸的犬科动物,大致可以理解为狗崽子啥的,是当时北方人经常用来辱骂南方人的“通用语”。

南方人当然不会老老实实挨骂,他们同样也有骂北方人的通用语——伧父。

伧父就是乡野村夫,泛指粗俗之人,在南方人看来,北方人大大咧咧、粗鲁无礼,就跟村夫一样。

北齐 陶彩绘武士俑 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南北歧视最终从小打小闹的互相讥讽,打打嘴仗,上升到政治层面,影响到了朝廷的用人大计。

宋代开国皇赵匡胤曾经警告老赵家的晚辈:“后世子孙无用南人作相,内臣主兵”。

宋 佚名《宋太祖坐像》

在赵匡胤看来,南方人当宰相,性质跟宦官执掌兵权一样的恶劣,可以说是对南方人歧视的赤裸裸了。

明代,南北方在官场上的角力更加激烈,爆发出了著名的“南北榜”大案。

明洪武三十年会试,最终录取的51名贡士全部都是南方人。落第的北方学子一怒之下状告考官鄙视北方人。最后朱元璋亲自下场,重新录取了六十一人,全是北方人。

明 佚名 《明太祖朱元璋坐像》

跟如今高考是全国统一考试、录取一样,古代科举考试自来也都是全国统一进行的。但从这件事之后,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了南北两榜,官场上的南北方之争也越来越不可调和。

看看老祖宗的剑拔弩张,再看看现在的什么南北甜咸大战,简直称得上一片和乐融融了有没有。

最后,宝哥哥郑重声明,本篇文章纯属科普,并不代表宝哥哥个人观点,如有冒犯,宝哥哥提前道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更多内容,请关注“baokuchina”

本文为“宝库”原创,转载请私信“baokuser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