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静亦定,动亦定 王阳明:静亦定,动亦定网页链接在事上练心性: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意思是一个人要修行就必须通过...

admin2025-07-02 06:07:593273

来源:雪球App,作者: 阿里爸爸,(https://xueqiu.com/4583899269/304181200)

王阳明:静亦定,动亦定

网页链接

在事上练心性:

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意思是一个人要修行就必须通过具体事情去磨炼,这样才能站立得住;才能做到无事安静时能定得住心,有事动乱时也能定得住心。

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从职场竞争到生活琐事,无一不在考验着我们的心性和能力。或许,入世做事才是人生修炼的最好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成长和锻炼的机会,我们才能在事上磨练出坚韧的心性,立得住,无论静与动,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坚定。

·············································

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演化于王阳明的“吾性自足,不假外求”,意思是人的本性中已经包含了圆满的结果,无需依赖外部条件或物质来寻求满足。

这句话强调人们应该反观内照,而不是过分追求外在的事物。在这个充满诱惑和竞争的世界里,我们很容易陷入一个误区,以为拥有更多的财富和荣誉就能带来幸福和满足。但真正的幸福和满足,却是源自于对自我的认识和接受。

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才华和价值,这些内在的财富是我们最宝贵的资产。当我们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接受自己的过去和现状,这样的自我认知和接纳,才能让我们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找到坚实的立足点。

·············································

朋友之间要以“利益”为基础: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

意思是与朋友相处,务必要相互谦虚,才会获得益处,相互争高低,只会带来损失。

与朋友相处时,保持谦虚的态度,才能在友谊的沃土中收获益处;如果我们相互攀比,争执高低,最终只会让友谊受损,甚至破碎。虽说人都是有私心的,付出时总想得到回报,但所有的回报都应建立在各方利益不受损、相互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在友谊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才能收获更多的精神财富。

·············································

逆着性子做事:

觉懒看书,则且看书。

意思是如果觉得精神疲懒,不想看书,则偏要去看书。

有时候,我们需要逆着自己的性子去做一些看似困难或不情愿的事情,才能取得真正的进步。特别在当下的社会,我们都被各种娱乐和诱惑所包围,正是这时候,我们最需要这种逆流而上的精神,敢于逆着性子做事,勇于面对挑战和困难,不断克服自己的弱点和不足,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

严于律己,不可有一丝妥协: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务必要彻底摒除干净,一点私欲都不存留才可以。

克己本质上就是一种自律,这是一股力量,能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在现代社会,我们若想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就必须要对自己严格要求,不容有半点马虎、半点妥协。只有学会克制自己,不留一点私欲,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方向。

·············································

不要有得失心:

凡处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顿失次之患者,皆是牵于毁誉得丧,不能实致其良知耳。

意思是处理事情出现有时好有时不好的情况,并伴有困顿失序的弊端,这都是由于被毁誉得失的心所连累,不能实际地获得他的良知。

人生起伏、得失本是常态,尽力而为、顺其自然或是合理的态度。若过于在意得失,则会让我们迷失方向。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我们都应保持一颗平常心,不因一时的得而骄傲自满,也不因一时的失而沮丧失望。只有我们放下得失心,不被得失所左右时,才能真正倾听内心的声音,坚守良知,做出符合良知的选择。

·············································

严以律己,不能有一丝妥协: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

出自《传习录·卷上·门人陆澄录》,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务必要彻底摒除干净,一点私欲都不存留才可以。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的心灵不可避免地会被杂念、欲望所侵蚀,而真正的自我提升,则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开始清扫,将那些多余的尘垢一一拂去。

克己,是一种自我约束与自我提升的过程;扫除廓清,则是不留一丝余地,严以律己,不给自己找借口,不容忍自己的错误,用内在的力量驱散外界的诱惑和内心的浮躁。只有当我们将心灵中的杂质彻底清除,才能达到一种纯粹的境界,一种“一毫不存”的清明。

·············································

改错后,不要有悔恨心:

悔悟是去病之药。以改之为贵。

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出自《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意思是悔悟是为善去恶的良药,然而让人改过才是其可贵之处,如果仅仅将悔恨留滞在心里,则又是因用药而添病了。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错,首先要懂得悔悟,这是认识到错误并愿意改正的体现,也是心灵自我疗愈的开始;但仅仅只有悔悟是不够的,要懂得改正,这是第二步,只有将悔悟转化为行动,积极地改正错误,才能真正实现心灵的疗愈;第三,不要把悔恨留在心里,若是沉溺于过去的悔恨之中,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陷入更深的困扰。

在生活中,让我们用悔悟作为起点,以改之为动力,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错与不足,不断地自我提升和进步。

·············································

对朋友少指责、多鼓励: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出自《传习录·卷下·门人陈九川录》,意思是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朋友相处之道,不仅在于批评与指导之余,更在于相互的鼓励与支持,这也是维系友谊的重要纽带。

虽然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但在真正的朋友眼中,我们的缺点和不足并不会成为友谊的障碍,反而会用他们的宽容和理解,帮助我们改正错误,鼓励我们前进。我们当以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友情,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每一位朋友。

·············································

“攻吾之短者是吾师”

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卷中·答周道通书》,意思是那些指出我们缺点和不足的人,实际上是帮助我们成长和进步的老师。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会遇到指出我们缺点和错误的人。面对这些批评,我们或许会本能地感到不悦、抵触或者防御,甚至是厌恶。

其实我们要知道,那些敢于指出我们不足的人,是在帮助我们看到自己未曾注意到的方面,是在给予我们改进和提升的机会。我们若能以开放和成熟的心态去看待这些批评,那这将是我们进步和完善自己的阶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