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门寺历史沿革

admin2025-07-01 05:51:029465

【汉:汉末建塔】

塔,俗称“宝塔”,亦曰“浮屠”,源于古印度Stupa(音译“窣堵坡”),是藏佛教高僧舍利和经卷的砖木建筑。东汉桓帝刘志(公元147—167在位)、灵帝刘宏(公元168—188在位)期间,本寺因供奉佛指骨而建灵塔,初形失考。距蔡愔、秦景二人从西域白马驮经在洛阳建中土第一座佛刹白马寺约100年。乃陕西第一座寺院,因称“关中塔庙之祖”。

【西魏:西魏弘法】

东汉之后,三国鼎立,本寺所在之地为魏蜀鏖战之所。公元535年至557年,史称北朝西魏。公元555年,西魏恭帝拓跋廓礼佛,岐阳太守拓跋育奉旨,开启塔基,重建木塔,扩建阿育王寺。僧人行丛林制,成为定式。法苑仪林,度一切苦厄。因拓跋育系西魏宗室,本寺在僧俗心中,秀峰独出。

【隋:隋立道场】

隋文帝杨坚在大兴城立隋后,以关中为京畿重地,崇佛佑国。公元583年,开皇三年,因古印度诃梨跋摩《成实论》为鸠摩罗什在岐山太平寺、崛山寺译出而风行关中,自成一派,曰“成实宗”,该寺毗邻岐山,因名“成实道场”。602年,隋文帝仁寿二年,右内史令李敏奉旨在佛教节日,开塔瞻佛祈福,为官府醮礼之正仪范式。

【唐:唐帝礼佛】

公元625年,唐高祖李渊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太宗贞观年间三次开塔瞻礼舍利,并改建为四级木塔。唐高宗增修瑰琳宫二十四院。唐代先后有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迎送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万民膜拜,盛极一时。

【宋:皇帝佛国】

北宋之世,中国政治中心东移中原,但该寺关中塔林领袖之地位并未式微。佛教有浴佛之习,为纪念九龙喷水诞佛祖,宋时每值4月8日佛诞日,该寺隆重诵经,仅浴佛院即可日浴千人,为民除疫,为国祈祷。宋徽宗赵佶亲书“皇帝佛国”金字匾镌刻山门。

【金、元:元藏真经】

宋室南渡,关中为金元割据。金人立“诗碑”、“藏经碑”,宣示礼佛之心。元僧手抄《大藏经》达5000多卷,珍藏藏经楼,招远悦来,为华夏法林之珍。元人以八思巴为国师,奉黄教为国教,该寺因缘得慧,承赐良多。

【明:明修砖塔】

明代法门寺更受推崇。1472年,明宪宗成化八年,法门寺铸大钟,自后“法门晓钟”成为扶风八景之一。1569年,明穆宗隆庆三年,唐塔倾塌。1579年,明神宗万历七年,绅士杨禹臣、党万良领衔修砖塔,历时30年,至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建成八棱十三级砖塔,通高四十七米,塔身飞檐翘角,斗拱层出,雕刻神奇,艺术精绝。塔上铜塔刹上刻“明万历三十七年”造,此塔经历了其后402年风雨岁月。

【清:宗派合流】

清承明制,礼佛之隆,有逾前明。1654年,顺治十一年,关中地震,寺塔向西南微倾并首见裂缝,扶风地方官绅整修维护。此后200多年,因僧俗维护,塔体稳定,一柱擎天。法门寺分寺在东西南北四面近处遍建。僧尼分寺,信众广布。丛林仪轨,森严无垢,宗派界限,泯然无殊。

展开全文

【民国:民国护宝】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原东北军将领朱庆子桥居士奉命莅陕赈灾,组织民间集资修寺护塔。在加固塔基时,发现唐地宫,时逢乱世,寇患日亟。朱子桥居士隐而不发,封存地宫入口,加固塔基,勿使倾塌。隆礼延僧,法会如仪,为国祈福。法门寺地位骤升。夏历4月8日、12月8日佛事庙会,成为定例。民国多灾,粥厂与抗战募捐设于寺周。

【新中国:真身重光】

建国后,法门寺成法定称谓。在十年动乱期间,法门寺为多家单位借占。红卫兵掘塔,良卿法师自焚护宝,免其一劫。1981年法门寺半边坍塌,其一半向西南倾斜。1986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决定重修法门寺塔,次年夏历4月初八,在清理旧塔基时,佛指舍利及唐帝供奉的稀世珍宝面世。1988年11月,“法门寺重修开放暨瞻礼释迦牟尼佛指舍利大法会”隆重举行。千年古刹,迎来再次礼佛高潮,海内外信众络绎不绝。佛指舍利曾至台湾及东南亚供奉,万人空巷,光被四表。

【法身永安】

法门寺因真身法相而独秀佛国,僧俗信众,不绝于道。旧有院落日现局促,为信众瞻佛及旅游之需,自2001年始,规划建设法门文化景区,2009年5月9日,“法门寺合十舍利塔落成暨佛指舍利安奉大典”隆重举行,佛指舍利永久安奉合十舍利塔地宫,法门文化景区正式开放,八方僧众,国内外游人,礼佛朝拜,络绎不绝。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